一、专业概况
广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办于1958年,是广州大学办学历史最长、学科积淀最深厚的专业之一。2000年由原广州师范学院等院校相关专业整合,以中文师范人才培养为传统优势,戏剧影视、编辑出版、汉语传播、行政文秘等多方向人才培养并重。现设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两个专业方向。2019年,省内提前批招生的汉语言文学(师范)第一志愿报考率103.9%,专业总录取率达130.5%。
专业以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依托,学科“软科”全国排名第50(前27%)。通过构建科教融合协同培养机制,以学科建设促专业建设,毕业生专业素养好、社会美誉度高。近三年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平均达95.6%,一批毕业生考取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
2012年,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
2014年,广东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017年,广东省重点专业;
2019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培养定位
本专业坚持主流中错位发展、交叉中彰显特色,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坚持立德树人,守正创新,致力培养具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人文底蕴、审美素养、独立思考能力与想象创造精神的卓越语文教师和中文专业拔尖人才。
三、科教资源
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文学与戏剧艺术、中国古代文学、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
3门国家级、省级课程:唐宋八大词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语文课程实践技能;
4个省级教学实践基地:广州大学师范生实习支教基地群、广州市第七中学、番禺象圣中学、天河外国语学校;
4个部省级社科研究基地:国家语言服务与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研究中心、文学思想研究中心、广府文化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与文化传承研究中心;
3个省级学术创新团队:广府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岭南文学地理开发与利用、语言服务与汉语传承;
5个支撑硕博士学位点:中国语言文学、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汉语国际教育、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硕士点,汉语国际教育领域教育博士学位点。
四、特色优势
(1)师范性。秉承师范人才培养传统,培养大批适应广东区域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和汉语国际传播需要的卓越教师。学生屡获广东省本科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二等奖,一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获国家级和省级立项。
(2)复合性。注重专通相融、多元发展,与行业企业协同培养戏剧影视、编辑出版、语言传播、行政文秘等各类创新复合型应用人才。学生先后获“挑战杯”省赛特等奖和国赛二等奖,南粤大学生语言艺术节一、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广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戏剧项目(话剧)二等奖等奖励。
(3)人文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以中华经典诵读和文学经典教育为抓手,致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成效显著,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五、师资力量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82人,90%有博士学位;教授19人,全员为本科生授课。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以上优秀教师6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广东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广东省高校“千百十”省级人选等其他省级以上优秀人才8人。
陶东风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教学名师,《文化研究》《广州大学学报》主编。
戴伟华教授,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广东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广东省文史馆馆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刘禹锡研究会会长。
吴相洲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乐府学会会长、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王维研究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获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
屈哨兵教授,广州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纪德君教授,澳门正版新莆京游戏院长,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高校“千百十”省级优秀人才,广州市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哈迎飞教授,澳门正版新莆京游戏副院长,广东省人大代表,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教学名师。
曾大兴教授,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主讲国家精品课程“唐宋八大词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嘉宾。
禤健聪,澳门正版新莆京游戏副院长,广东省本科高校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