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2日下午,澳门正版新莆京游戏艺文讲坛第六十一讲在图书馆副楼206室举行。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姚云帆应邀作题为“主权图象和媒介话语”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陈晓屏副教授主持,戴登云教授与谈。

(讲座现场)
讲座开始前,陈晓屏副教授对姚云帆副教授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对本次讲座的主题作了介绍。围绕“主权图象和媒介话语”这一核心议题,姚老师从中世纪王权图像、现代早期主权图像、当代主权图像三部分展开讲述。
首先,姚老师解释了“主权”这一重要概念。“主权”概念是现代西方民族国家兴起后产生的重要政治哲学概念,该概念首次明确出现于意大利政治思想家乔万尼·博特罗的《论国家理性》中,特指“至高无上的权力”。其后,经由西班牙语的转译,进入法语和英语语境中,成为近代绝对主义国家最高政治裁决权的代称。姚老师以此作为讨论的起点,并延伸到对“国家理由”与“国家理性”这两个概念的介绍及其区分上。之后,姚老师介绍了康托洛维奇《国王的两个身体——中世纪政治神学研究》在现代主权理论中的特殊效应,以及当代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艺术史家们基于康著中之中世纪主权理论所展开的相应探讨。在《国王的两个身体》中,康托洛维奇提出了“国王双身”的命题,即国王有两个身体,一个是可见可朽的“自然身体”,另一个是不可见不可朽的“神圣身体”。这个命题不仅蕴含了一种对王权形态的理论阐释,而且包含了一种让不可见之物显现出来的实践维度,而这背后实质上是以图像视觉媒介为中心的媒介化的过程,体现了视觉媒介和语言媒介的交互作用。姚老师以国王的拟像与亚琛福音书为例,分析得出以图像的形式呈现王权的“神圣身体”,是中世纪时期缔造君主神话常见的技术手段。

(姚云帆副教授主讲)
接着,姚老师以霍布斯的著作《利维坦》中的观点为基础,以对奇观镜的相关绘画的分析为例,阐明了现代早期主权图像的特点,指出其与中世纪的王权图像的差别在于两者媒介化过程的差异,即中世纪王权的媒介化过程依赖于图像和语言这两种媒介之间的相似关系,而现代早期的主权形象则显现为主权图像和光学媒介的结构关系。
最后,姚老师从电磁、流、二维码和领导人的影像作为切入点,以对名画《马拉之死》的分析为例,分析了当代的主权图像,指出在这一阶段,语言不再是一种指代和分析工具,而是一种意图实现和情感激发的手段。语言成为某种能量流动的显现方式,而不是对象的表征方式。二维码和领导人的影像作为当代极具代表性的主权图像形式,具有可见却不可解释的特点。
纵观从中世纪到现当代的艺术和文化史,图象作为一种独特的主权表征形式呈现出了阶段性的变化,反过来也呈现出主权形态在诸多媒介中产生效能和自我重构的过程。

(戴登云教授发言)

(陈晓屏副教授发言)
与谈环节,戴登云教授就本次讲座的核心议题作了清晰、精彩的梳理点评,他认为主权图像和媒介呈现机制有一个历时性的变迁,而这归根结底是思想史的演变;并进行了拓展性的发言,从当今国际形势来探讨主权话语在今天的变化,即主权本身正面临着复杂的格局,尤其是进入到西方后现代的逻辑以后,主权由一个塑造的对象变成了一个悬置的对象,最后指出其背后有一套根深蒂固的权力逻辑在运作。陈晓屏副教授做了小结,指出讲座通过对中世纪以来出现的与主权相关的绘画、拟像、光学媒介(奇观镜)、电磁、流及二维码等不同媒介的演变分析,进行了关于主权的媒介化机制的阐述,在媒介化机制演变的进程中,语言与视觉媒介呈现出从相似与差异、标记、指涉到无限分析,乃至到情感激发、能量流动的关系,主权亦呈现出从不可见到可见,到当下的绝对在场的变化。
互动环节,姚云帆老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解答。
供稿 刘莹莹
摄影 邹嘉明
审核 陈晓屏